台灣大罷免掀國際熱議 投票率決定立院勢力洗牌
新聞摘要
台灣於7月26日舉行空前規模的「大罷免」投票,民眾針對24名國民黨籍立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市長高虹安的去留進行表決。
這場由民間發起的罷免行動受到國際關注,英媒《BBC》指出,這不僅可能改變立法院勢力結構,打破民進黨政府與國會的長期僵局,也凸顯台灣社會對兩岸議題的分歧及政治極化的加劇。
罷免潮起源於2024年1月總統與立委選舉後,民進黨總統賴清德當選,但立法院由國民黨、台灣民眾黨及無黨籍立委掌控。
在野黨多次聯手阻撓民進黨法案,並通過爭議性法案,引發行政與立法關係緊張。
5月爆發「青鳥行動」,民眾上街抗議在野黨操弄國會,甚至質疑部分國民黨立委立場親中,雖國民黨否認指控,但相關疑慮持續發酵。
公民團體發動連署,針對31名國民黨立委提出罷免,首波投票於26日進行,第二波將於8月23日決定另外7名立委去留。
依規定,投票率需達選區總登記人數25%以上,且贊成票過半,立委席次才會被撤銷並補選。
投票率成為關鍵,挺罷免方積極動員,國民黨則呼籲支持者投反對票。
民進黨初期保持距離,但最終表態支持,賴清德強調與人民站在一起。
《BBC》分析,若罷免成功比例高,將重塑國會版圖,對台灣政治局勢產生深遠影響,這場行動也成為台灣民主運作的重要試驗。
網友評論 (0)
暫無評論
評論功能暫時不可用,請稍後再試